欢迎光临技术研究院官网,今天是:
 
010-82470552/82444009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院新闻中心科技服务科研队伍合作交流法律法规反馈建议联系我们
  •  
  •  
  •  
新闻会议
联系我们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天秀路10号
  中国农大国际创业园
  海淀区东北旺南路29号院
电话: 010-82470552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新闻会议
深度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用信息公开的光芒驱散公众心中的"雾霾"

本文查看次数: [查看本文章评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引领和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空气质量改善成效有目共睹。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0%;PM2.5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相比2015年下降了28.8%,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北京市2020年PM2.5年均浓度达到38μg/m³,较2015年下降超50%。



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开办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发布大气环境质量信息,通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政策举措,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基本扭转了长期以来大气环境舆论的被动局面。



大气环境舆情形势发生积极变化


近几年,大气环境舆情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具体表现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重污染天气多发、频发,舆论情绪化特征明显。2015—2016年,由于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尚未显现,在遇到秋冬季不利气象条件时,容易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污染过程。雾霾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雾霾致死”“雾霾含耐药菌”等谣言大肆传播,舆论场充斥大量不满、谩骂、指责等负面声音,环保部门成为网民情绪的集中发泄地。



第二阶段: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舆论斗争加剧。2016—2017年,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环境执法监管不断加严,一些环境违法企业出于维护自身非法利益的目的,对正常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进行阻挠和歪曲,甚至通过各种渠道散布“环保搞垮经济”“环保影响民生”等错误言论,诋毁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第三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成效初显,舆论形势好转。2018—2019年,随着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以及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大气污染防治舆论形势发生转变。关于“雾霾”的谣言少了,朋友圈里晒蓝天的多了,公众对大气污染的认识越来越理性、科学、客观,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效给予了更多的赞许和期待。



第四阶段:大气污染治理成果与公众更高环境期待产生矛盾,舆论引导工作需久久为功。由于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成效还不稳固,仍处在“气象影响型”阶段,在遇到不利气象条件时,污染仍可能卷土重来。一些人看到空气质量好转,就片面认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忽视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有的人因为空气质量的波动,而对治污措施产生怀疑。同时,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臭氧污染等一些原来不太受关注的大气污染问题逐渐成为焦点,这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新挑战。


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工作的实践探索


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舆论引导,在部署蓝天保卫战时,将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整体工作安排,进行通盘考虑、统一部署。生态环境部历任领导同志率先垂范,靠前指挥,带头做好大气污染防治舆论引导。2016年,在雾霾最严重的时候,面对艰巨复杂的舆论形势,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连夜召开记者招待会,走上发布台,向媒体和公众阐述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回应舆论热点话题。2018年,时任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宣传工作会议,强调做好宣传工作与加强污染治理同等重要,他把“做好宣传工作”总结为做好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几大经验之一。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和部长黄润秋上任后,一如既往地支持和重视大气污染防治舆论引导。孙金龙书记强调,“舆论引导工作很重要,一支笔抵百万军”,为做好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舆论引导定下基调。黄润秋部长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用“房间和人数”的形象比喻,通俗易懂地解释了疫情期间大气污染成因问题,消除了社会公众的疑惑。



在生态环境部党组和领导班子的统一指挥下,大气污染防治舆论引导工作不断探索,持续发力,形成了一套务实有效的机制和方法。



一是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2017年1月,原环境保护部建立例行新闻发布制度,第一场发布会就是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题。同年9月和10月,又连续两个月召开大气污染防治专题新闻发布会。此后,每年保持举办一场大气主题的发布会的节奏,公布当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进展、成效和安排,并积极回应大气污染防治的热点话题。



新闻发布会成为发布大气污染防治信息的重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5月底,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召开了53场例行新闻发布会,其中42场新闻发布会涉及大气污染防治相关内容,通报了18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进展,回应了119个大气领域热点问题。



二是开通新媒体账号。2016年11月,原环境保护部开通了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大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等信息,使公众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权威信息,对消除谣言、疏导焦虑、增强信心起到积极作用。



三是邀请媒体走进一线。这几年来,生态环境部经常邀请媒体参与重污染天气应急督查“伴随式”采访,媒体记者与督查人员同吃、同住、同行,亲身经历执法督查工作。同时,生态环境部还组织媒体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让记者走进一线感受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及成效,催生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



四是加强科普宣传。2017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持续组织专家围绕大气污染成因、污染对健康影响、大气治理路径、大气污染防治形势等撰写解读文章,编发“科学认识PM2.5”等环保小知识,便于公众提升科学素养,增进大气污染科学治理的社会共识。



五是统筹系统资源力量。生态环境部指导督促地方建立完善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定期发布工作进展、回应热点话题,满足不同地区公众信息需求。推动建立起以生态环境部“两微”为龙头的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矩阵,实现上下一心、同频共振。



随着蓝天保卫战和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舆论引导效果逐渐显现,人们从最开始对“雾霾”的恐慌、怨言和无奈,逐渐转变为对“治霾”的理解、肯定和点赞。大气环境舆情总体正面积极,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只有及时准确发布权威信息,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公众第一时间知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最新态势、政策措施和工作进展,才能赢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扭转不利的舆论形势,驱散公众心中的“雾霾”。


继续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工作


虽然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整体稳中向好,但当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仍处高位,大气环境质量受气象条件影响依然明显。同时,大气污染防治舆论形势依然严峻,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良好舆论环境。



一方面,在短期内生态环境质量难以彻底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需要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变革,只有这样生态环境质量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大力推行绿色生活方式,会与一些沿袭已久、根深蒂固的不低碳、不文明、不环保生活方式相冲突,有一些可能是延续上千年的传统习俗,难免遭受公众的误解和质疑。



另一方面,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与公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相匹配。遇到空气质量有波动、有反复,有的人表示难以理解,甚至出现否定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论调。比如,2020年春节期间,社会上出现了“治理路径走错了”“污染成因没有研究透”的质疑声音,以一次的大气污染过程否认了这几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努力。还有人不时假借治理大气污染的旗号,行推销产品之实,混淆视听,误导社会舆论。



同时,国际舆论场也不平静。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无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过分夸大污染对健康的影响,无端指责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给周边国家带来污染。美国发布“中国破坏环境清单”,恶意抨击我国环境问题。可以预见到,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舆论斗争绝不会偃旗息鼓,我们必须做好随时应对挑战的准备。



面对“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治理的新的目标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期盼,大气污染防治舆论引导工作仍充满风险和挑战。需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法,提升工作效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坚实基础,进而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良好局面。



一是大力宣传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深刻阐释了环境与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与民生等一系列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要大力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及时澄清和批驳“环境影响经济”“环境影响民生”等错误认识。



二是继续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继续推进实施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及时向社会传递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工作进展等信息,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继续用好“两微”平台,将其作为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做好日常性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工作,不断提升大气重污染过程应急响应期间信息公开的有效性、及时性。



三是大力提高公众生态环境素养。生态环境素养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在全社会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让环境法治思维更加深入人心,让公众自觉学法、知法、守法,坚决维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依法保护公众环境权益,主动、客观曝光生态环境问题,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广泛传播大气环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科学素养,增强人们对谣言的“免疫力”。



四是推动建立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动员广大青年积极参与,引导公众自觉履行生态环保责任,从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多个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局面,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奠定坚实社会基础。

友情链接:北京神农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甸甸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 版权所有 201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天秀路10号中国农大国际创业园

网站管理 | 技术支持

 

京ICP备 17057569号-1 工信部网站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45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