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技术研究院官网,今天是:
 
010-82470552/82444009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网站首页关于我院新闻中心科技服务科研队伍合作交流法律法规反馈建议联系我们
  •  
  •  
  •  
新闻会议
联系我们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天秀路10号
  中国农大国际创业园
  海淀区东北旺南路29号院
电话: 010-82470552

 
您的位置:新闻中心>新闻会议
城市绿地岂能中看不中用?

本文查看次数: [查看本文章评论]



今夏的暴雨考验了城市,考验的不仅是地下工程,还有地上工程,即城市绿地。痛定思痛,存在一个一直被怀疑却少有人愿意提出的问题: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价值几何?

  本期,我们特整理国外城市绿地建设的典型案例,试图通过对比分析,与读者一起,探讨城市绿地如何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剖析我国绿地建设存在的误区。

  新加坡
  关键词:实用
  ●绿地指标非常细致,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
  ●绿地疏朗大方、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和成本节约,除了少数精品园区以及景观大道外,在新加坡的园林绿地中极少看见经整形的绿篱和灌木。

  新加坡城市绿地建设成绩斐然,始终保持着每千人0.8公顷绿地空间的标准,在国际上享有“花园城市”的美誉。

  新加坡公园按功能分4种形式:地区公园,占地面积最大,提供康乐和运动场所,创造接近自然的环境,有利于鸟类等动物生存繁衍;城镇公园,占地面积10公顷~50公顷,服务城镇居民;社区公园,面积一般为0.2公顷~0.5公顷;城市公园,包括市中心的广场和小型开放绿地。

  新加坡制定了细致的绿地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建设公共住宅区项目,新建的高层建筑物只能占地35%;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在道路和建筑物之间应留下15米以上宽度的空地种树、栽花、种草。

  新加坡从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至今,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目标。21世纪后,新加坡实施了前12年绿色规划,强调从整体城市环境入手,系统地开展城市空气与水净化、资源节约与回收利用、自然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强化公园与自然地带的可达性,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

  新加坡的绿地疏朗大方、自然朴素,强调实用功能和成本节约。新加坡大多数公共绿地设计一般比较简单,除了少数精品园区以及景观大道外,在新加坡的园林绿地中极少看见经整形的绿篱和灌木。城区内部接近居民活动场所的绿地多采用简洁的乔木与草坪结合的模式,高大的乔木能极好地提供遮荫,满足了热带地区必要的绿化需求;耐粗放管理的开阔草坪则有利于城市卫生,提供一定的户外活动场所。而距离城市居民活动较远的地带则尽量保持自然的群落配置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大大减少因过度修剪养护造成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

  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从一开始就处处体现对自然的珍惜。政府将大约3000公顷的树林、候鸟栖息地、沼泽地和其他自然地带规划为自然保护区。从武吉知马热带雨林保护区、双溪布落国家公园,到每个路边的鸟类庇护所,其严格的管理和细微的措施,处处体现出新加坡尊重自然的思想。

  巴黎
  关键词:延续
  ●城市绿化不囿于城区,营造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保护郊野森林。
  ●绿地规划强调延续历史文脉、融合文化特征,创造人性化的绿色空间。

  巴黎是一座闻名遐迩的绿色城市,它的近郊有三大森林公园,平均面积为1.5万亩。其中,位于西郊的布洛涅森林公园和东南郊的万胜森林公园,均为天然林。如果按每亩林地拦蓄雨洪100立方米计算,巴黎市的森林公园可拦蓄雨洪高达450万立方米,相当于4座小型水库的总蓄水量。

  巴黎的城市绿化不囿于城区,营造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保护郊野森林。巴黎的森林面积为2880平方公里,占全部土地面积的24%。1976年开始,为了保护农田,巴黎在距市中心10公里~30公里内实施环城绿带规划,涉及面积1187平方公里,形成了凡尔赛森林、枫丹白露森林等胜地,并以林荫道将绿地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

  巴黎的绿地规划强调延续历史文脉、融合文化特征,以创造人性化的绿色空间,尤以绿道著称。从塞纳河西佛公园起,沿杜勒里公园至罗浮宫、香榭丽舍大街、凯旋门、戴高乐大街、台方斯中心公园广场,与布洛涅森林公园衔接,巴黎建立了贯穿历史遗迹的绿道和“历史轴线”。这条绿道将自然的绿色空间与人文城市棕色空间相结合,体现了巴黎的城市文化精神,成为国际上建筑与绿化环境相结合的“绿道”典范。很多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的建筑在“绿道”中得以保留。如布洛涅森林公园是一个占地872公顷的楔形绿地,内设民间艺术与传统博物馆等。

  在城市绿地的布局中,巴黎提出了服务半径与绿地规模的标准,要求面积1公顷~10公顷的绿地服务半径为250米;10公顷~30公顷的服务半径为500米;大于30公顷的服务半径为1000米。

  巴黎的社区有公园397个,总面积358万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有将近20个公园,人均社区公园面积1.67平方米。

  伦敦
  关键词:网络
  ●绿地规模很大,重视城市绿色空间的景观整体性营建。
  ●重视绿地特征和分布格局,强调绿地可达性和满足住区居民绿地利用的潜力。
  ●绿地是伦敦“可持续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伦敦作为一个有700多万人口的国际化大城市,在城市生态建设和绿地建设上,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拥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和体系。伦敦是公认的“绿色城市”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其绿色框架如环城绿带、开敞空间网络、人行道和运动休闲设施等,被国际社会推崇。

  伦敦的绿地规模很大,重视城市绿色空间的景观整体性营建。城市外围森林带面积有2500平方公里,而大伦敦区内的公园面积有454平方公里。

  伦敦在城市外围建成了环城绿带,平均宽度8公里,最大宽度达30公里,绿带里不准建造房屋和居民点,保持着原有的小城镇乡野风光,这一绿带既阻止了城市过分扩张,又发挥了农业区和游憩区的作用。同时,伦敦还通过楔形绿地、绿色廊道、河流等,将城市的各级绿地形成网络。以“绿链”为例,绿链穿越居住区等建筑密集区,通过密集绿化措施,“绿链”将接近的开阔空间连成整体,增加了开放空间的可进入性和环境质量,完善伦敦绿地框架和自然保育系统。

  英国是较早对园林绿地实行法治的国家,早在1872年就制定了公园管理法,此后陆续公布了绿带法、国家公园和乡村旅游法、城市规划法等。伦敦重视绿地特征和分布格局,强调绿地可达性和满足住区居民绿地利用的潜力。

  伦敦根据绿地大小、功能、位置和服务范围等指标,编制绿地分级系统(green spacehierarchy),评定城市绿地的合理性和规划新绿地,确保市民在生活中能方便地与自然环境相联系。以伦敦的绿地分级系统为例,规定人均绿地20平方米,400米之内应有一块相当规模的公共绿地。

  城市绿地也是伦敦“可持续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排水系统”主要通过4种途径“消化”雨水、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分别为雨水收集、源头控制、指定地点管理和区域控制。在这4种途径中,绿地的地位相当重要,尤其体现在源头控制和区域控制上。
  链接
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

  1.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

  古代城市公共绿地与公众的现实生活有关。在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公众的户外游憩活动常常利用集市、墓园、军事营地等城市空间。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的不少皇家园林开始定期向公众开放,如伦敦的皇家花园、巴黎的蒙古花园等。

  2.公园运动(1843~1887年)

  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受英国影响,在美国设计师唐宁、奥姆斯特的竭力倡导下,美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于1858年在曼哈顿岛诞生。19世纪下半叶,欧洲、北美掀起了城市公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称之为“公园运动”。

  3.公园体系(1880~1898年)

  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这些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英尺~1500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此后,这一思想在美国发展成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项主要原则。

  4.重塑城市(1898~1946年)

  1898年,霍华德出版了《明日的城市》,他认为“田园城市”是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城市中心是由公共建筑环抱的中央花园,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设学校、教堂等),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田园相融的健康环境。

  芬兰建筑师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认为,城市只能发展到一定限度。老城周围会生长出独立的新城,老城会衰落并需要彻底改造。这是一种城区联合体,城市一改集中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城市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5.战后大发展(1945~197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亚各国在废墟上开始重建城市家园。一方面,许多城市开始在老城区内大力拓建绿地,另一方面,以英国的《新城法案》为标志,许多国家开始采取措施疏导大城市人口、创建新城。面对空前的发展机遇,城市绿地建设迈入了继“公园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历史高潮,以“华沙重建计划”为代表。

  6.生物圈意识(1970~2000年)

  70年代初,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高潮。市民开始把城市绿化与环境视为与物价、住宅同等重要。人们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城市绿地建设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摸索阶段。其中,以澳大利亚规划“自然中的城市”为代表。

  7.21世纪发展趋势

  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要素趋于多元化、结构趋向网络化、功能趋近生态合理化。21世纪,是人类重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与大自然共生的新纪元。

友情链接:北京神农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甸甸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钢环境治理技术研究院 © 版权所有 201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天秀路10号中国农大国际创业园

网站管理 | 技术支持

 

京ICP备 17057569号-1 工信部网站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4542号